
時間:2020-04-27 13:46
在市場復蘇待興的關鍵時刻,中國百貨商業協會范君會長接受《零售世界》傳媒“預見后疫情時代”新媒體訪談邀請,就復工復產、企業轉型、擴大內需等熱點話題分享了相關觀點。
零售世界:您對2020年百貨行業恢復營業及全年發展態勢有怎樣的判斷?
范君:百貨業的恢復將大致分為三個時間段:一是3月底,幾乎所有百貨企業恢復營業,客流和銷售總體恢復過半,個別企業銷售恢復達七成或以上;二是預計到6月底,總體上銷售可恢復九成,個別企業會達到或超過正常水平。預計下半年,百貨行業將基本恢復正常經營。另外由于存在普遍的恢復性消費和一定程度上的報復性消費(個別年輕或富有群體),下半年總體上業績會超過去年同期。但從全年看,百貨行業肯定是比較辛苦的一年,幾乎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沒做成生意。
但這預期并不是絕對的,還有一些限定因素的條件決定著百貨業能否如期恢復:一是疫情進展,即不再出現類似北京朝陽區的情況;二是政策穩步放開,例如從京津冀互通到全國放開;三是營銷方面,企業應該適當推出如優惠券、多倍積分、免費停車等營銷措施;四是收入水平是相對長期的影響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關系消費能力,穩定和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真正提振消費。
零售世界:如果把企業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考慮,您有什么具體建議?
范君: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擴大居民消費是拉動經濟的重要舉措。在擴大消費中,各個零售業態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疫情期間,消費需求主要以滿足家庭的基本需要為主,因此超市的保障供應、穩定價格非常重要。正常情況下,居民基本生活消費的占比是相對穩定的。
百貨是生活方式和時尚消費的業態,在疫情后期,人們基本生活之外的需求將被釋放出來,百貨將在滿足個性化和差異化消費,滿足時尚和品質消費,滿足興趣愛好消費等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另外,百貨還有客單價高、關聯消費或外延消費強的特點。前者是因為商品的特性,后者如珠寶服裝,需要關聯搭配;化妝品也需要一定的組合。在我看來,無論是政府還是媒體,都應該充分重視各個業態的重要性,在政策和輿論上給予支持。
零售世界:疫情發生后,消費者通過網絡購物的比例明顯上升,您認為這會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消費習慣嗎?
范君:疫情期間,宅在家里線上購物成為主流。從長遠看,疫情對線上至少有兩個持續的促進因素,一是線上企業的業務流程和服務經過了進一步打磨,更加便捷,體驗更好;二是消費者習慣的養成,特別是之前很少在線上購物的群體。
我們預測,疫情期間,線上新增的消費群體中會有一部分不再回到線下,但這一比例不會很大。當然,原有以線上消費為主要渠道的消費者,也會有一部分回流到線下。一方面,從消費者角度看,“逛”的需求始終存在,只不過是以什么樣的條件觸發。而且線上的瀏覽和線下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對于純標準化的商品,線上可以絕對替代,但對具有體驗性特點,需要試穿試用、需要人的服務的消費,線下則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從線下零售商的角度來看,近兩年,很多百貨企業進行了調整改造——改善店面環境,增加體驗互動元素,增強設計感和藝術感,逐步理順價格體系,這些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明顯增加。比如,化妝品在百貨渠道中的銷售近幾年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零售世界:疫情對百貨行業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您對企業轉變經營方式有什么建議?
范君:疫情對百貨行業的影響既有負面,也有正向。負面主要是收入、利潤都明顯下滑。正向影響主要體現在服務手段和業務能力方面。以服務手段為例,以前百貨企業數字化水平應用較低,在疫情當中,企業普遍加強了數字化智能化,既體現在采用全渠道方式進行營銷,比如線上商城、直播、社群營銷等;也體現在內部人員管理、專柜管理、資產管理等方面數字化水平的提高。
對于百貨企業來說,轉變經營方式要注重以下幾點:第一,強化體驗。增加餐飲并不意味著體驗化,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組合、線上線下統一的商品價格、良好的購物環境和服務,也都是非常重要的體驗元素;第二,手段提升。即以數字化手段替代傳統方式,全面連接員工、顧客和商品,包括直播、社群、電商等全渠道業務的開展;第三,場景轉換。從業態功能上看,有的業態疫情中解決基本溫飽,有的業態疫情后滿足生活方式。既有親子娛樂、改善消費、興趣消費,也有愛國愛家、同舟共濟、自由自在、互幫互助、健康整潔等情緒的宣泄;第四,滿足個性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加,個性化的定位、商品和服務是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需要。
零售世界: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幫助百貨改善生存狀況,您認為從哪些方面入手會更有效果?
范君:一是輿論引導,各個零售渠道是有機的整體,是必要的組成,作為一個整體推動宣傳;二是適度發放消費券,這是一種有效的短期刺激手段,有助于拉動消費者走出家門,并產生較多的關聯消費;三是適度發放補貼,比如停業補貼,據了解北京市對大型商場的補貼,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再比如改造補貼,以北京2019年對大型商場的改造補貼為例,其推動了大批商場升級改造。
零售世界:對于積極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您是否有其他建議?
范君:對于如何拉動消費增長,我有三點建議:首先,創造敢于消費的政策環境。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了6.4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出4000多億元。這也意味著,抑制消費、強化儲蓄或許成為不少人的選擇。因此讓群眾敢于消費、放心消費,才能拉動經濟的增長。
其次,重視大型企業在拉動消費中的作用。疫情中,大型企業為保民生穩貨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比如大商集團、百聯集團、武商集團、廣州商控等。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后,大型企業應該充分發揮網點資源多、資金實力強的優勢,加大促銷力度,提升服務水平,快速拉動消費回升。
最后,重視生活方式消費。有研究表明,疫情期間整體恩格爾系數上升0.95%,相當于過去近兩年的恩格爾系數的下降幅度。正常情況下,隨著國家的富裕,恩格爾系數會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食品支出占比即恩格爾系數隨著經濟發展,有下降趨勢,在消費占比中,品質和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消費(如化妝品、運動休閑服裝等)比例越來越大,應順應這一趨勢,進而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如今,百貨業正處于“回暖期”,銷售額和客流量已經明顯回升。但從根本上來看,百貨業的未來仍不容樂觀。2020年的春天已經過去了,百貨業何時才能迎來新的繁榮?
信息來源:零售世界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