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01-21 09:08
由于來自在線零售的沖擊,沃爾瑪15日宣布關閉全球269家門店。在線零售業發展至今,與傳統零售的較量已經屢見報章,但這一次的沖擊來的比以往都強烈,傳統零售行業如不改革,此類噩耗將會接連不斷發生。
一時間,被唱衰多年后,傳統零售被低估的論調喧囂塵上。
由渠道之爭變為模式之爭
此前業內一直將電商視為新的銷售渠道,以為電商開辟的銷售渠道的便利性等優勢沖擊了傳統零售行業,于是,零售行業也紛紛開辟線上渠道,常見手段為企業自建線上渠道或者入駐電商平臺,希望以此來扭轉被動局面。
以傳統線下家居零售商紅星美凱龍為例,其在2012年建立了線上商城,并在其后更名為紅星美凱龍星易家,其負責人多次公開其O2O理念,即通過線上將用戶引導至線下消費。
顯而易見,傳統零售商由于其業務形式所限,是不可能輕易放棄線下利益的,在此,線上便成了線下的附庸品。當我們仍然將線上狹隘地視為單一的渠道時,顯然是低估了線上零售對傳統零售行業生態的再塑功能。
相反,電商行業的“既得利益者”將電商視為改造其整個商業模式的機會,通過電商數據改造其從產品研發、營銷推廣、倉儲建設,將線上與線下共處同等地位,來徹底改造其銷售框架。
隨著大數據的應用的深度,C2B定制化服務將成為電商的重要形態之一,電商也由此開始影響到產品研發。將電商只視為渠道的零售企業,恐有錯失機會的風險。在將電商簡單渠道化時,零售企業難免“昏招頻出”,以一家企業之力試圖抵制整個電商行業的發展,如紅星美凱龍便在去年雙十一禁止其商家與天貓合作,螳臂當車是難擋潮流的。
重塑零售體系價值
價格差一直以來被視為電商與店商之間最無法逾越的鴻溝。具體來看,層層代理制是傳統零售行業最常用的銷售模式,一件產品從廠家到用戶手中要經過層層代理商,最后再到終端銷售店,產品價格在此環節增長數倍也不足為怪。因此,當電商洶涌而來,傳統企業在電商的“低價”面前顯得無所適從。
對于傳統企業而言,由于其以往過分依賴傳統經銷商,使之在制定銷售體系時不得不考慮這些經銷商的利益,而事實是傳統的銷售體系已經正在坍塌。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電商與傳統企業的價格之爭本質上已經上升為銷售體系的重塑,企業應該借此機會將傳統線下零售與電商進行有機結合,將其各級經銷商由傳統的銷售職能變為電商倉儲、發貨甚至是客服功能,并調整產品價格以適應電商的發展。
此外,在數字化的今天,品牌對渠道的依賴將會越來越弱,自主性越來越高。可以預見的是,未來2-5年,大量的傳統百貨會進入虧損和資本兼并,這將是一個波次接連一個波次的循環“塌陷”。一旦部分商戶撤柜,實體商業的“破窗效應”,則會進一步加速客流的下滑。
隨著客流的萎縮下滑,在居高不下的商業地產租金成本和粗放的傳統模式運營成本之下,百貨業的盈虧平衡很快將被擊穿。傳統百貨,沒有塑造起自己的數據靈魂,只能慢慢的坐等老去,欣賞一眼裁員、破產、重組接踵而來前最后的夕陽榮光。
如果變革,傳統百貨依然具有優質的實體資產,最寶貴的到店客流。但必須結合最先進的思維和商業模式,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數據工具,經歷和其他產業一樣的涅槃,才會獲得重生。但留給傳統百貨的時間,最多2-3年。
擁抱互聯網不應只是口號
零售企業老總的講話中,幾乎都表示要擁抱互聯網,與電商合作,但事實是,這些口號只停留在口頭,落實程度極少。
傳統零售業做電商多將線下零售與線上分割開了,設置兩個部門,作為新興部門在早期又要進行倉儲、營銷等一系列投入,且還會干擾傳統零售的利益。因此,企業多選擇將線上與線下區別對待:推出線上定制款,線下的尾貨才到線上,且同等價格,線上的價格優勢難以發揮……
如此多手段對于企業而言,固然可以減緩電商對其沖擊,但真正擁抱互聯網的先行者們已經在此領先,在電商體系內打造廣泛知名度。固守傳統的企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沃爾瑪關店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大量電商品牌已經開始進行線下開店,線下門店成為其電商生態重要組成部分,在品牌以及配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十八大之后,海外奢侈品牌的專柜銷售風光不再,大量品牌紛紛收縮線下渠道,如LV表示今年要關掉5-6家門店,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奢侈品已經開始加大了電商部分的投入力度,如GUCCI、Coach等品牌紛紛入駐天貓等電商平臺,以期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曾經嚴重依賴線下渠道的奢侈品能夠有此轉變著實不易,也理應成為國內企業的學習樣板。
沃爾瑪關店我們不妨視為傳統零售模式的日薄西山,沃爾瑪其實也從未停止電商的探索,但其收購1號店之后給了什么資源呢?